學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理念、目標、形式和內容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為了實現新的育人目標,客觀上需要學校發生相應的變革。
未來學校的建設,教育的目標、教育的相關理念等需要革新,同時還需要從本質上改變學與教的方式。
未來學校的課程應該構建的是一個完整的育人體系,目標應該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建立創新融合的個性化課程結構。 首先,具體的教學目標一定要體現學生核心素養。從學科為本位到關注學生發展,強調培養具備適應現代社會能力的人,這是非常明顯、基本的國際趨勢。 其次,強調課程之間的整合與融合。世界上越來越強調所謂的數學、科學、工程和技術的融合,后來又加了一個藝術,通過對于跨學科的內容,對學生的德育、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等進行培養。 最后,在課程中融入質量評價的標準。強調問責,現在很多國家都把評價作為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管理的權力逐步下放、評價的權力逐步上收,逐步實現管辦評分離。 因此,在課程體系建立的時候,每一個學科應結合學科本身的內容和特點,提出實現學生本階段的具體的核心素養目標。未來的課程內容將會以生活中真實的問題為主題,教師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所有的學生不再使用相同的學習內容,學校依據國家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和改造,彰顯本土文化特色和學校價值主張,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 未來學校需要重新布置教室的物理空間,打破傳統的工廠式教室布局,充分利用傳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網絡技術、富媒體技術來裝備教室和改善學習環境,以培養學習者具備面向21世紀技能、促進學習者學習與發展為主要使命。 未來課堂環境的建設應從硬件和軟件方面著手,著重從以下方面進行變革: 第一,充分利用現有硬件資源。且使學生移動互聯設備常態化使用,充分利用課堂環境中配備的設備和資源,如交互式電子白板、學習者響應系統和設備、創客組件、3D打印、3D顯示屏、3D投影、3D教育資源、增強現實技術、班級管理系統等等,讓新的設備拓展教育的可能性和邊界,同時應使學生對于電子書包、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不同的移動終端的使用常態化,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便捷性。 第二,課堂的室內布局和座位應靈活安排。突出以人為本和個性化設計,桌椅板凳、學習工具等的設計應該讓學生感覺到舒服,應注意隔音降噪、自然光源、綠色能源等方面的建設,同時,建設富有創意的、符合人性的學習環境可以給學生更多的啟發,可以促進學生的社會性成長。 未來課堂的教學模式既包括現代課堂所用的講授型、研究型、探究式、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還包括情境—探究、游戲化、研討型、體驗式、虛實結合—遠程協同模式等。 無論是哪一種教學模式,都應該體現以人為本、學生主導、自主、主動、探究、互動等理念,并能指導教師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所以未來學校的教學模式應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教與學是混合的。既有教師利用多顯示屏進行集中講授,也有學習者利用自己的交互學習終端進行的自主學習,還有小組利用公用展示屏進行的合作探究學習; 第二,教與學的過程具有高度的互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習者與課堂中的技術、資源和環境等都應產生互動; 第三,教與學的過程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為中心。讓學生在真實的任務開展中進行學習,在真實的知識生產活動中學習,鼓勵學生自我發現,讓學生獲得機會成為積極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聽眾,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想象力; 第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優點、潛能和偏好,親自設定需應對的挑戰或問題,發展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學生可以學習到如何發現有質量的資源和如何管理信息,發展自己思維能力。 未來學校是個性化、多樣化的,是融合、開放、無邊界的。未來學校就是要為未來而教,學生為未知而學。 來源丨《中國電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