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優質的互聯網教育短視頻
“班組群”是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
面向未來的一種新型教育組織形態。
和一般學校以單一“班級”為單位的組織形式不同,
它是由3個連續年級的學生跨齡組合而成。
每個班組群由100多名學生組成,
并由來自不同學科的7位教師共同進行教育管理。
在班組群內,
孩子們不僅可以與同齡的同學一起學習,
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
與其它年齡段的孩子共同學習。
在這種跨齡交往的土壤中,
責任、包容、尊重、理解等對孩子未來一生
都會產生重要影響的諸多元素
開始慢慢萌芽、生長。
這種組織形式為大孩子與小孩子
構建豐富、立體的人際關系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它既是對當前獨生子女問題解決的積極探索,
也為學生更加真實的學習創造了機會和資源。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
師生教育力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放,
使教育能夠產生更加多樣豐富的可能。
采寫:秋田 編輯:婷婷
中關村三小是北京市海淀區一所傳統優秀學校。
2011年7月,學校以新建校為契機,
開啟了“面向未來 重塑學校”的創新實踐。
“班組群”正是這種創新實踐的重要產物。
“班組群”是由三個連續年級的學生
組成的學習共同體。
在空間結構上,
它將三間相連又互通的教室組合在一起,
然后再加上一個同等大小的公共空間。
因而它看上去
像我們通俗意義上“三室一廳”的概念。
三間教室之間除了一道墻外,
其他的都是經過
清華建筑聲學實驗室把關的活動隔斷板。
隔斷板可以折疊或展開,
平時三個班級既可以在各自的教室里學習,
又可以在有需要時,
打開部分或全部的隔斷板,
讓2個或3個班級自由組合在一起,
開展多樣的真實的學習。
班組群這種“三室一廳”類似家的格局
并不是簡單的照搬家庭空間,
而是研究者依據社會學、兒童發展學等相關理論,
科學設計的四個遞進層級的空間。
它既包括個人空間
(類似小屋、樹洞等方便學生獨處靜謐思考的私人領地)
也包括固定群組空間(及傳統意義上的教室)
還包括分享空間
(主要指大廳,
是大孩子與小孩子一起玩耍和活動的場地)
和公共空間(即過道及陽臺)。
班群組的跨齡結構創造了多元、立體的人際關系。
就學習關系而言,
學生不僅與同齡孩子在一起學習,
還與上下兩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共同學習。
他的老師也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一個老師,
而可能是班群組里的很多孩子。
而且在這種空間布局中,
學習也無處不在發生。
大孩子與小孩子在學習中形成的這種關系,
也會在生活中延伸,
每個孩子不僅可以有多樣的成長楷模和同伴,
也可以成為其他孩子的楷模和伙伴。
因為每個班組群
由7位不同學科教師組成教師合作共同體,
這樣在教學上就突破了傳統的分科教學
和個人包班教學的“兩極思維”模式,
實現了跨學科教研的共同學習,
使教師的教育力得到解放和最大程度的實現。
同時每一個教師眼中有了更多的學生,
每一名學生也受惠于更多的教師。
總的來說,
“班組群”為孩子的發展搭建了學生與學生之間、
學生與教師之間多個層次多元立體的關系,
在這多維度的學習關系里蘊藏著
更多樣的成長機會。
而這正是未來視角下的學校的重要任務。